最新消息
2022-02-25歐洲晶片法(European Chips Act)及半導體發展政策事
歐洲晶片法(European Chips Act)及半導體發展政策事
 
一、歐盟執委會本(111)年2月8日發布歐洲晶片法及半導體發展策略套案,旨在降低對亞洲晶片供應之依賴、確保歐盟數位主權,以及在2030年前將歐洲晶片占全球產值自10%提高至20%。歐盟擬籌措民間及公共資金約430億歐元協調成員國挹注半導體產業之研究、設計及先進製造,以及緊急時期啟動出口管制。
 
二、旨揭政策報告計提及我國2次,其一,半導體產業之資本集中及知識密集特性,造成全球只有來自「臺灣」及韓國的2家公司有能力製造最先進晶片,歐洲僅在22奈米以上晶片具備成熟製程,而7奈米以下晶片則大量依賴第三國之設計、製造及封裝。其二,為避免供應鏈危機,歐盟應妥善治理在該產業與全球之互賴關係,與美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與「臺灣」等理念相近夥伴在謀求共同利益之前提下,進行下述框架之合作:(一)建立早期預警機制,定期分享供應等情資; (二)交換長期投資策略資訊; (三)參與全球標準化活動; (四)協調出口管制措施,確保先前諮商 , (五)進行人力資源及研究之合作。 
 
三、謹分敘旨案推動重點如次:
 (一)提案背景:
    1、半導體為全球地緣戰略利益核心及技術競賽場域,主要經濟體紛以鉅資確保供應穩定:美國在2026年前挹注520億美元於研發及生產;中國在「中國製造2025」投入1,500億美元以彌補技術差距;日本投入80億美元、南韓透過租稅獎勵支持民間投資在2030年前達4,500億美元。
    2、為因應數位轉型,全球晶片需求預計2030年前翻倍,歐盟產值僅占全球10%,十年後恐落後至5%。
    3、歐洲晶片過度依賴第三國供應,上年汽車產業因晶片庫存不足導致產線數次中斷,產值減少三分之一,暴露歐洲產線及供應鏈弱點。
 (二)推促歐洲半導體發展自研發擴至先進製造領域:
    1、維持半導體設備及晶圓材料之領先優勢:開發2奈米以下之電晶體技術、AI破壞性創新、超低功率之節能處理器、新型材料、不同材料的異質及3D整合,RISC-V計算架構。
    2、晶片設計:為發展半導體關鍵能力,歐盟將創設晶片設計之線上平台,繼承現有之線上設計資源及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,提供中小企業及科研組織整合運用,開發先進設計能力。
    3、投資先導產線(pilot lines):以非歧視及開放精神吸引歐盟內、外廠商赴歐洲投資,設置一體生產廠(產品自用)及開放歐洲廠(代工銷外),該廠必須生產先進首創產品(first of a kind),並承諾持續在歐盟進行研發之投資,設廠相關投資流程將以最速件處理。 
    4、設定提升產能的框架,吸引廠商持續於歐盟境內設置晶片廠:晶片開發之中間階段成本極高、風險甚大係該產業工業化之實際瓶頸。爰擬在既有先導產線的基礎,開發更先進、更成熟之生產設施,縮短產品開發周期,促進產品接軌和商業化。
    5、吸引尖端技術人才,處理半導體人力資源之短缺問題:據2018年統計,歐洲微電子產業直接提供45.5萬個工作機會,歐盟將透過各學研、產學及實習等計畫 項目培養尖端技術人才。
 (三)出口管制措施:
    1、旨提案仿歐盟於疫情期間管制疫苗及醫療用品之出口,提供歐盟及其成員國面臨半導體供應短缺時可採用之政策工具,允許執委會及成員國監控半導體之供需情形,倘有某產品供應短缺,可即限制其出口等措施。
    2、執委會將與成員國推派代表成立歐洲半導體委員會 (European Semiconductor Board),該委員會將以中央調控方式管理歐洲半導體供應鏈,包括預測需求及可能之短缺,透過蒐集廠商提供之資訊,監控半導體價值鏈之弱點和瓶頸。受旨案補助之廠商,將有義務通知該委員會其生產及貿易情形。 
    3、在旨法案尚未通過前,執委會已設歐洲半導體專家小組(European Semiconductor Expert Group)作為半導體供應危機之管理單位。執委會鼓勵成員國評估歐盟是否應對某些出口進行監控,確保對內部市場供應穩定。如成員國認為該措施適當、必要且符合比例,將可討論並要求執委會評估對該項出口採取保護措施。
    4、就此,執委會官員於記者會強調,歐盟任何出口限制措施僅是最後的手段,惟據駐地媒體Borderlex分析,該措施限制關鍵產品供應,係主要作為歐盟將來與第三國談判之籌碼。
 
四、於附件檢附旨案新聞稿、問答集、歐洲晶片法政策報告、晶片法 立法提案、執委會建議書,併請鑒參。
 
文件標題
檔案
附件一
附件二
附件三
附件四
附件五
TOP